人体工学放大镜与超轻无线头灯的组合,如何为一位外科医生及其患者优化手术流程。
对小儿耳鼻喉外科医生 Yaniv Ebner 而言,为孩子们的耳、鼻、喉进行精细手术,已成为他颈部和背部的沉重负担。
作为以色列 Meir 医疗中心小儿耳鼻喉科及腭裂中心主任,以及以色列小儿耳鼻喉科学会主席,Ebner 医生在专业领域已有十多年经验。他既是主刀医生,也是培训导师,工作十分繁忙。但近年来,他明显感觉到颈背的持续疼痛正在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他开始寻找能够打破这种“只耗不补”状态的方法。
Ebner 医生的处境并非个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2019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超过 80% 的外科医生因手术中长时间维持不自然姿势或保持静止,出现了职业病或职业相关损伤。这种由工作姿势引发的疼痛或劳损,不仅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可能缩短职业生命。
和许多耳鼻喉外科同行一样,Ebner 医生在手术中常常需要长时间维持不自然的姿势,低头操作的时间可能持续四小时以上,有些特殊情况下手术期间还要不断调整角度、前伸探查。每完成一场高难度手术后,他往往需要长时间休息,有时甚至需要平躺缓解背部压力。而之后的手术安排,也只能尽量选择更简单、耗时更短的项目。
职业疼痛不仅损害着他的健康,也影响了他为更多患者提供诊疗服务的能力。Ebner 医生清楚,是时候寻求改变了。
如果视野更清晰、操作更轻松,他是否能为更多患者提供帮助?
在多年的执业生涯中,Ebner 医生一直使用他称之为耳鼻喉科标准配置的设备:传统的伽利略式放大镜(2.5 倍放大)配合医院的手术头灯。头灯固定在头带上,虽然能用,但十分笨重,杂乱的线缆不仅束缚着他本人的行动,也让助手们工作不便。为了保持头上设备的平衡和视野聚焦,他不得不调整身体姿势,这更让本已长期前倾的头部给颈背带来了额外压力。
一天,Ebner 医生偶然看到一则关于人体工学放大镜的线上广告。他本就打算换一套新设备,主要是想通过提高放大倍率来完成某些超精细手术。但这则广告的重点并非放大效果,而是医生的健康。这对于长期被职业疼痛困扰的他来说,无疑非常吸引人。
Admetec 推出的 Ergo 人体工学放大镜恰好契合了他的双重需求:既提供更清晰的视野,又能通过改善手术姿势来缓解身体劳损。这款放大镜能让医生在手术中保持符合人体工学的姿势,并提供多种放大倍率选择。它采用光学偏转技术,可实现高达 60 度的俯角,让医生能够在手术中保持自然直立的姿势,从而有效减轻头颈肩背的负担,预防职业性损伤。
Ebner 医生最终选择了 7.5 倍的 Admetec Ergo 放大镜,将放大效果提升至原来的三倍。他坦言:“我期待的是不用显微镜却能获得显微镜般的操作体验。最初我只打算在婴儿腭裂这类手术中使用,毕竟更高的清晰度可以让操作更精准。”
“但当我亲身体验到其中的差异后,”他接着说,“我就再也离不开了,现在每台手术都得用。以前一台 20 分钟的手术,现在十分钟左右就能完成,因为每个细节都能一目了然。用了 Ergo 一段时间,连我的背痛都不知不觉消失了。现在一天做两台复杂手术也不在话下,简单手术的量自然也上去了。”
Ebner医生还把以前那个笨重的手术头灯换成了 Admetec Butterfly 超轻无线头灯,可以直接卡在 Ergo 放大镜的镜桥上。“视野更清晰了不说,”他提到,“关键是使用特别方便,节省了很多准备时间,手术中再也不会被头灯耽误事。”
“后来我连坐诊也带着它,”他补充道,“检查虽然不需要放大功能,但照明要好。这个头灯能直接夹在眼镜上,双手就能空出来了。”
通过采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放大镜系统与超轻头灯,Ebner 医生不仅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更在保护自身健康的同时为更多患者提供了帮助。更健康的工作姿势和更高的放大倍率,不仅缓解了他的职业劳损、优化了工作节奏,还通过更精准的切口控制等关键技术环节,整体提升了手术水平。疼痛的消失让他能接诊更多患者,而清晰的视野则让手术更加精准高效。
最重要的是,医生自身姿势的改善使他能在手术中为患者也安排更符合人体工学的姿势。
“我们耳鼻喉科惯用的‘罗斯体位’,是要病人头往后仰,正对着医生,”他解释道,“这个姿势虽然能让医生看得更清楚,但患者长时间保持这种别扭的姿势,可能导致颈背疼痛甚至长期损伤。我的病人很多是婴幼儿,风险更高。有些孩子本身还有基础疾病,用这个体位风险很大,甚至有潜在瘫痪风险。现在用了 Ergo,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可以让病人平躺在手术台上,保持最自然的姿势,对他们来说手术就会安全很多。”





